1
1
陶瓷 / Ceramic
2022
藝術創造過程裡充滿不可預知的變數,令人沮喪、迷茫,卻也令人迷戀、上癮。生活裡的無常讓我從沮喪、迷茫裡透過身體的勞動再次找到對藝術的迷戀、上癮。將陶瓷拉坏技法作為情緒移轉的手段來集結文字無法形塑的百感交集視覺語彙。
陶瓷 / Ceramic
2022
藝術創造過程裡充滿不可預知的變數,令人沮喪、迷茫,卻也令人迷戀、上癮。生活裡的無常讓我從沮喪、迷茫裡透過身體的勞動再次找到對藝術的迷戀、上癮。將陶瓷拉坏技法作為情緒移轉的手段來集結文字無法形塑的百感交集視覺語彙。
陶瓷 / Ceramic
2022
藝術創造過程裡充滿不可預知的變數,令人沮喪、迷茫,卻也令人迷戀、上癮。生活裡的無常讓我從沮喪、迷茫裡透過身體的勞動再次找到對藝術的迷戀、上癮。將陶瓷拉坏技法作為情緒移轉的手段來集結文字無法形塑的百感交集視覺語彙。
陶瓷 / Ceramic
2022
藝術創造過程裡充滿不可預知的變數,令人沮喪、迷茫,卻也令人迷戀、上癮。生活裡的無常讓我從沮喪、迷茫裡透過身體的勞動再次找到對藝術的迷戀、上癮。將陶瓷拉坏技法作為情緒移轉的手段來集結文字無法形塑的百感交集視覺語彙。
陶瓷 / Ceramic
2022
藝術創造過程裡充滿不可預知的變數,令人沮喪、迷茫,卻也令人迷戀、上癮。生活裡的無常讓我從沮喪、迷茫裡透過身體的勞動再次找到對藝術的迷戀、上癮。將陶瓷拉坏技法作為情緒移轉的手段來集結文字無法形塑的百感交集視覺語彙。
陶瓷 / Ceramic
2022
藝術創造過程裡充滿不可預知的變數,令人沮喪、迷茫,卻也令人迷戀、上癮。生活裡的無常讓我從沮喪、迷茫裡透過身體的勞動再次找到對藝術的迷戀、上癮。將陶瓷拉坏技法作為情緒移轉的手段來集結文字無法形塑的百感交集視覺語彙。
陶瓷 / Ceramic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2005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60 x 16 x 19 cm
2019
奇石收藏是中國文人對物的眷戀與執著的表徵之一,天然的石頭被影射為他物的形象或符號、被冀望了一些人的情感,而被收藏於人們的寶盒中。以「莫名石」來稱呼由陶瓷媒材仿製的奇石,他們被放置於百寶箱之外或者大到無法進入寶箱內,或者放置於新式的透明盒中當個實驗品被觀察著,或者被放在磅秤上秤斤論兩,這種種的安排無不暗示這無法被辨別、命名與歸類的新奇石,因錯置而失根的命運,呼應了台灣文化認同的現狀。「錯置,來自台灣當下對文化認同危機產生的疏離感,突顯台灣當下對於母體文化認同上的嚮往仍是遙不可及。」這「錯置」是主動?被動?依然困惑。
陶瓷 / Ceramic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奇石收藏是中國文人對物的眷戀與執著的表徵之一,天然的石頭被影射為他物的形象或符號、被冀望了一些人的情感,而被收藏於人們的寶盒中。以「莫名石」來稱呼由陶瓷媒材仿製的奇石,他們被放置於百寶箱之外或者大到無法進入寶箱內,或者放置於新式的透明盒中當個實驗品被觀察著,或者被放在磅秤上秤斤論兩,這種種的安排無不暗示這無法被辨別、命名與歸類的新奇石,因錯置而失根的命運,呼應了台灣文化認同的現狀。「錯置,來自台灣當下對文化認同危機產生的疏離感,突顯台灣當下對於母體文化認同上的嚮往仍是遙不可及。」這「錯置」是主動?被動?依然困惑。
陶瓷 / Ceramic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2009
作品在優雅的抽象雕塑及豪華著色下包裹著強大的存在性。名稱「亂序」直接並清楚的與作品呼應。在雕塑裡,一個隱喻性的視覺語言形態已被創造。
陶瓷 / Ceramic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44 x 31 x 30 cm
奇石收藏是中國文人對物的眷戀與執著的表徵之一,天然的石頭被影射為他物的形象或符號、被冀望了一些人的情感,而被收藏於人們的寶盒中。以「莫名石」來稱呼由陶瓷媒材仿製的奇石,他們被放置於百寶箱之外或者大到無法進入寶箱內,或者放置於新式的透明盒中當個實驗品被觀察著,或者被放在磅秤上秤斤論兩,這種種的安排無不暗示這無法被辨別、命名與歸類的新奇石,因錯置而失根的命運,呼應了台灣文化認同的現狀。「錯置,來自台灣當下對文化認同危機產生的疏離感,突顯台灣當下對於母體文化認同上的嚮往仍是遙不可及。」這「錯置」是主動?被動?依然困惑。
陶瓷 / Ceramic
2009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是由多個零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不同形式個體與其空間的關係所呈現的視覺對話是雕塑創作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要素。一般有機體其形體的呈現狀態為可裝載容器或建築體,較常見的有機體則是像配件與主體有著共存的關係,看似可以裝載前者,實際上卻是不能的蓄意視覺混淆裝置,正如作品間彼此的關係,意指著對身份認同危機意識的一種察覺,同時也利用不正確的形體和矛盾配對的二元性,闡述其難以理解的神秘感。
陶瓷 / Ceramic
31 x 31 x 9 cm
風吹拂水面產生了光波粼粼的景象,將這大自然的美烙印在淨白無瑕的瓷土上,讓剎那變成永恆;而隨意的排列,好似這不變的循環當中激起陣陣的漣漪。
1988~1991 藝術創作碩士(M.F.A.) 美國工藝家學校(School for American Craftsmen)羅徹斯特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主修陶瓷雕塑(Ceramic Sculpture) 副修金工及金屬雕塑(Metal Sculpture and Jewelry Design)
1997~現在 副教授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
2000 訪問學者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學院
2001 客座教授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分校
2003 邀請藝術家 Ceramics Crossing Boundaries工作營 美國加州州立 大學Northridge分校
2004~2006 高雄市立美術館 典藏委員 鶯歌陶瓷博物館 典藏委員
2006 〝張清淵實用陶藝工作營”美國愛荷華州Dubuque市, Mississippi Mud藝術中心
〝張清淵實用陶藝工作營”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 Lill Street 藝術中心
2007 “國際陶藝創作營”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Longbeach 分校
“陶瓷雕塑工作營” 美國科羅拉多州Anderson Ranch
“國際陶瓷雕塑工作營”義大利Ceramica Artistica Trieste
2010 日本現代工藝美術特別獎,日本第50屆現代工藝美術展
1992-1993 年度最傑出藝術家獎 美國 馬利蘭州 州政府 藝術部
1991-1992 美國國家藝術部(E.A.)研究基金 連獲馬利蘭州巴爾第摩陶瓷藝術中心羅敏納徹特研究金兩年,此基金部份由美國國家藝術部(N.E.A.)協助
1990 佳作獎 〝Work in Clay〞 陶瓷雕塑展 美國 德克薩斯州Wichita Falls Arts Museum
典藏獎〝Sculpture 91〞戶外景觀雕塑展 美國 紐約州 州立公園Highland Park 永久收藏
1984 優選獎 台灣省立美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
優選獎 台北市立美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陶藝推廣展:
傳統陶藝獎 第三名
實用陶藝獎 第三名
非實用陶藝獎 第二名
優選獎 台灣省立美展 台灣省立美術館
入選獎 法國國際陶藝展
1983 優選獎 台北市立美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佳作獎 雄獅美術新人獎
2022 「百感交集—張清淵個展」富貴三義美術館
2006 「張清淵實用陶藝個展」美國愛荷華州Dubuque市,Mississippi Mud藝廊
「張清淵實用陶藝個展」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 Lill Street 藝廊
2004 「臍帶關係與間係—張清淵陶塑個展」台中 臻品藝術中心
「張清淵實用陶藝個展」春田市 Springfield Pottery Gallery
2002 「臍帶關係—張清淵陶塑個展」高雄 景陶坊藝術中心
2000 「線性的延續—張清淵陶塑個展」台北 美國文化中心
「線性的延續—張清淵陶塑個展」高雄 景陶坊藝術中心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個展
1997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個展
1991 美國馬利蘭州巴爾第摩陶藝教育中心藝廊 個展
1990 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 碩士論文展(These Show)
1984 台北市美國文化中心藝廊 個展
HCG和成文教基金會
美國紐約州州立 Highland Park 公園戶外雕塑
省立台中美術館館區戶外景觀雕塑邀請作家
美國密蘇里州 Daum Museum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台北鳳甲美術館
台北郭木生文教基金會
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
泰國Silpakorn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