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青銅 / Bronze
15 x 15 x 30 cm
20
2024
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一名男性在當代社會應該如何自處。我把作品命名為《新英雄系列》,這個在矛盾的狀態裡自我掙扎的人,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英雄。
馬來西亞樟木 / Camphor Wood
27 x 25 x 44 cm
2024
面對真實的自我就是回來認識自己,察覺自己的內心狀態。人有很多面向,如果能靜心覺察自己恐懼不安的黑暗陰影,真實去面對處理,才有愛自己的可能。
樟木 / Camphor Wood
檜木 / Taiwan Cypress
32 x 35 x 44 cm
2024
作品用膜包覆卻裡外錯位、人像與植物錯置,作者希望觀者思考什麼是真實?看似花盆的頭像隱喻為肉體、理性;用來乘載著靈魂、想像力與生命力,兩者常扞格不入是謂錯位。
樟木 / Camphor Wood
肖楠 / Taiwan Incense Cedar
亞杉 / Taiwania
33 x 33 x 55 cm
2024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激動憤怒的情緒,如果父母願意學習溝通並表達內心的愛,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作者綻放盛開、象徵和平的小雛菊來表現衝突的美。
青銅 / Bronze
22 x 20 x 42 cm
8
2024
我相信靈魂不滅,雖肉體逝去,但靈魂仍流動著、飄移著,看不清如煙如幻,靜待昇華。
樟木 / Camphor Wood
牛樟 / Stout Camphor Tree
金箔 / Gold Leaf
35 x 50 x 60 cm
2024
聖經說「流奶與蜜的地方,是應許之地。」
母體哺餵嬰兒噴出的奶水,有如黃金般滴滴珍貴,孕育生命茁壯。
日本竹柏 / Nagi Podocarpus
23 x 21 x 44 cm
2024
人的一生有不斷變化的樣貌與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課題要面對學習。唯有活到老學到老,保持赤子之心不斷學習才能自我成長。
樟木 / Camphor Wood
16 x 14 x 47 cm
2024
我們的身軀是承載著靈魂的容器,不可見的靈魂會是什麼樣的型態存在?如煙如霧?或是量子元素?
用容器的概念形容身軀的外觀,容器會隨時間消逝,但靈魂不滅。
樟木 / Camphor Wood
23 x 22 x 69 cm
2024
何謂意識?我們「眼睛所及」與「大腦感知意識到」這兩者相比,視覺只比意識快了0.1毫秒。每天無時無刻我們的視覺被環境各種變因刺激著,腦內的意識也隨之飛舞流動著,無邊無界無所定向,因此我試著捕捉意識流動環繞周身的邊界感。
桂蘭木 / Mersawa
牛樟 / Stout Camphor Tree
日本竹柏 / Nagi Podocarpus
14 x 14 x 26 cm
2024
新生命的誕生,猶如初生的嫩芽,純淨地讓人忍不住要呵護、為他歡呼。
樟木 / Camphor Wood
肖楠 / Taiwan Incense Cedar
柚木 / Teak
47 x 48 x 53 cm
2024
渴望脫掉亮麗的皮鞋、腳踏著土地,感受大地的脈動與溫度,體驗到最草根、最真實的回應。
樟木 / Camphor Wood
30 x 38 x 28 cm
2024
人生道路上不斷追尋成功、理想,同時面對許多繁雜干擾誘惑,不免會迷失自我。希望常傾聽自己的內心聲音,萬事回歸核心價值。
樟木 / Camphor Wood
40 x 28 x 71 cm
2024
花盆做生命的載體,渴望種子發芽茁壯,如同父親對孩子的愛,是等待是包容。今年家庭多了新成員,照顧花草植物與嬰兒是我的日常生活,兩者皆需我用心照料並耐心等待。
阿拉斯加扁柏 / Alaska Cypress
11 x 11 x 17 cm
2024
紀念曾經來過這個世界的小生命,讓我體驗到生死就在轉瞬之間,是開始也是結束,如此短暫。經過時間的沈澱,想把這股情緒化為作品,以此紀念這個來去自如的靈魂。如果經歷這一遭是靈魂出生前的計畫,那我們應該祝福它、放下它。
青銅 / Bronze
32 x 26 x 92 cm
8
2021
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一名男性在當代社會應該如何自處。我把作品命名為《新英雄系列》,這個在矛盾的狀態裡自我掙扎的人,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英雄。
樟木 / Camphor
54 x 26 x 40 cm
2023
作品「新英雄系列-轉機」靈感自希臘神話薛西弗斯(Sisyphus)永無止盡推動巨石的故事,彷彿是現代人生活困境的寫照。作者渴望化解這股反覆轉動之力,期待觀者從日常生活中找到突破窠臼束縛的轉機。
青銅 / Bronze
23 x 18 x 67 cm
8
2022
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一名男性在當代社會應該如何自處。我把作品命名為《新英雄系列》,這個在矛盾的狀態裡自我掙扎的人,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英雄。
日本竹柏 / Nageia Nagi
45 x 30 x 23 cm
2023
作品「新英雄系列-初心」呈現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的姿態,那樣被孕育著、被保護著。作者期待從日常世俗中找回那份降生於世的初心與感動。
青銅 / Bronze
50 x 50 x 90 cm
6
2022
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一名男性在當代社會應該如何自處。我把作品命名為《新英雄系列》,這個在矛盾的狀態裡自我掙扎的人,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英雄。
馬來西亞樟木 / Camphor
紅檜 / Red Cypress
金箔 / Gold Foil
45 x 26 x 40 cm
2023
作品「新英雄系列-祝福」以破繭而出的雙手代表萌發的生命力,並以雙手呵護著生命中最寶貴的價值。手中的金箔取自佛教文化中為佛像獻貼金箔,是一份崇敬的禮讚與祈福。
青銅 / Bronze
18 x 19 x 22 cm
66
2021
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一名男性在當代社會應該如何自處。我把作品命名為《新英雄系列》,這個在矛盾的狀態裡自我掙扎的人,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英雄。
樟木 / Camphor wood
30 x 20 x 65 cm
2021
此次個展創作主題「流動中的禪」,關注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人心惶惶不安,如何安放內心定睛於一陣風、一株草,甚或是流動不可視的水與煙,便是我與觀者的人生課題。主題「Flow流動」可喻時間、生命的繼起與衰敗,那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人類無法抵擋;日本攝影大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於《直到長出青苔》書中論起何謂「悟」?他套一句禪學的話:「不往死,亦不往何處,禪於此。不追尋、不言物。」
樟木 / Camphor wood
26 x 18 x 112 cm
2021
此次個展創作主題「流動中的禪」,關注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人心惶惶不安,如何安放內心定睛於一陣風、一株草,甚或是流動不可視的水與煙,便是我與觀者的人生課題。主題「Flow流動」可喻時間、生命的繼起與衰敗,那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人類無法抵擋;日本攝影大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於《直到長出青苔》書中論起何謂「悟」?他套一句禪學的話:「不往死,亦不往何處,禪於此。不追尋、不言物。」
肖楠 / Incense Cedar
檜木 / Cypress
香杉 / Luanta Fir
80 x 30 x 106 cm
2021
此次個展創作主題「流動中的禪」,關注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人心惶惶不安,如何安放內心定睛於一陣風、一株草,甚或是流動不可視的水與煙,便是我與觀者的人生課題。主題「Flow流動」可喻時間、生命的繼起與衰敗,那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人類無法抵擋;日本攝影大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於《直到長出青苔》書中論起何謂「悟」?他套一句禪學的話:「不往死,亦不往何處,禪於此。不追尋、不言物。」
樟木 / Camphor wood
紅檜 / Red Cypress
非洲柚木 / African Teak
60 x 20 x 79 cm
2021
此次個展創作主題「流動中的禪」,關注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人心惶惶不安,如何安放內心定睛於一陣風、一株草,甚或是流動不可視的水與煙,便是我與觀者的人生課題。主題「Flow流動」可喻時間、生命的繼起與衰敗,那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人類無法抵擋;日本攝影大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於《直到長出青苔》書中論起何謂「悟」?他套一句禪學的話:「不往死,亦不往何處,禪於此。不追尋、不言物。」
樟木 / Camphor wood
27 x 16 x 35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32 x 22 x 34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16 x 16 x 59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35 x 25 x 53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紅檜 / Red Cypress
40 x 18 x 83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檜木 / Cypress
35 x 20 x 50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紅檜 / Red Cypress
39 x 52 x 20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紅檜 / Red Cypress
62 x 33 x 23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肖楠 / Incense Cedar
173 x 58 x 3 cm
2021
早先我的雕塑作品多注重量體與強調造形平滑順暢的線條;近年則因生活的轉變,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轉向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而始終堅持不懈的是對材質本質的探索,不斷挑戰木材質在雕塑與空間的本質為何?不斷提出質疑與再定義,包含事物為何存在?萬事萬物存在空間中必有其意義,我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並透過長時間的心力與勞力投注雕刻中,揣摩自然風化的有機線條,將人為的手感隱沒在其中,在人為與無為之間,模糊了界限,對於豐富性的探索所作的嘗試。
樟木 / Camphor wood
83 x 28 x 108 cm
2021
早先我的雕塑作品多注重量體與強調造形平滑順暢的線條;近年則因生活的轉變,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轉向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而始終堅持不懈的是對材質本質的探索,不斷挑戰木材質在雕塑與空間的本質為何?不斷提出質疑與再定義,包含事物為何存在?萬事萬物存在空間中必有其意義,我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並透過長時間的心力與勞力投注雕刻中,揣摩自然風化的有機線條,將人為的手感隱沒在其中,在人為與無為之間,模糊了界限,對於豐富性的探索所作的嘗試。
檜木 / Cypress
35 x 16 x 134 cm
2021
早先我的雕塑作品多注重量體與強調造形平滑順暢的線條;近年則因生活的轉變,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轉向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而始終堅持不懈的是對材質本質的探索,不斷挑戰木材質在雕塑與空間的本質為何?不斷提出質疑與再定義,包含事物為何存在?萬事萬物存在空間中必有其意義,我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並透過長時間的心力與勞力投注雕刻中,揣摩自然風化的有機線條,將人為的手感隱沒在其中,在人為與無為之間,模糊了界限,對於豐富性的探索所作的嘗試。
樟木 / Camphor wood
檜木 / Cypress
55 x 50 x 44 cm
2021
此次個展創作主題「流動中的禪」,關注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人心惶惶不安,如何安放內心定睛於一陣風、一株草,甚或是流動不可視的水與煙,便是我與觀者的人生課題。主題「Flow流動」可喻時間、生命的繼起與衰敗,那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人類無法抵擋;日本攝影大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於《直到長出青苔》書中論起何謂「悟」?他套一句禪學的話:「不往死,亦不往何處,禪於此。不追尋、不言物。」
樟木 / Camphor wood
28 x 27 x 26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45 x 35 x 32 cm
2021
專注於細細品味一花一草、流水炊煙的禪意之中。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鐵 / Iron
11 x 10 x 60 cm
2021
作品《流》則反映出作者面對生命與時間之涓滴流逝,選擇以坦然無為的態度面對,把握珍惜每個當下才為重要。
樟木 / Camphor wood
鐵刀木 / Senna Siamea
8 x 6 x 36 cm
2021
作品《花與葉》、《月夜》描述樹葉隨季節改變之美,仿如出土的風化木刻印著時光之逝,作者將時間凝結在此刻,以證明其存在。
樟木 / Camphor wood
鐵刀木 / Senna Siamea
9 x 7 x 38 cm
2021
作品《花與葉》、《月夜》描述樹葉隨季節改變之美,仿如出土的風化木刻印著時光之逝,作者將時間凝結在此刻,以證明其存在。
樟木 / Camphor wood
90 x 87 x 12 cm
2020
早先我的雕塑作品多注重量體與強調造形平滑順暢的線條;近年則因生活的轉變,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轉向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而始終堅持不懈的是對材質本質的探索,不斷挑戰木材質在雕塑與空間的本質為何?不斷提出質疑與再定義,包含事物為何存在?萬事萬物存在空間中必有其意義,我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
紅檜 / Red Cypress
鐵 / Iron
30 x 30 x 80 cm
2021
近年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並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揣摩自然風化的有機線條,將人為的手感隱沒在其中,嘗試在人為與無為之間,模糊了界限。
檜木 / Cypress
40 x 42 x 16 cm
2021
作品《花與葉》、《月夜》描述樹葉隨季節改變之美,仿如出土的風化木刻印著時光之逝,作者將時間凝結在此刻,以證明其存在。
樟木 / Camphor wood
59 x 46 x 22 cm
2019
《時光皺褶》系列作品是作者思考木材質與表現物之間的關係,造形主軸的「紙」是書寫情感、紀錄事項的物件,為文化傳遞、知識延續的載體,往往被人隨手一揉丟到回收筒。但作者將它再撿起打開時,那樹枝狀的分布、皺褶的紋路,彷彿一整座森林的景致躍然浮現;那是一種被時間、被記憶層層疊疊反覆積累的生命力,作品名稱《時光皺褶》慨然而生。而每一件作品以自動性表現的揉紙團為本,再順應木頭有機造形進而發展,反映作者內心對於人生「順勢而為而有所不為」的感悟體會。
樟木 / Camphor wood
栓木 / Sen wood
70 x 40 x 23 cm
2020
早先我的雕塑作品多注重量體與強調造形平滑順暢的線條;近年則因生活的轉變,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轉向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而始終堅持不懈的是對材質本質的探索,不斷挑戰木材質在雕塑與空間的本質為何?不斷提出質疑與再定義,包含事物為何存在?萬事萬物存在空間中必有其意義,我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
檜木 / Cypress
柚木 / Teak
98 x 29 x 24 cm
2014
選擇以理性簡化的造型,創造被包裹的幾何方體與塊面,感性地描述作者內心創作的心靈居所,這也是我持續追求「雕塑實體空間轉換成一種視覺影響心理的內部空間」之表現;作品包覆外在的特徵,隱約成為透露內在形體的線索,進而引導觀者對於內在空間的想像。
樟木 / Camphor wood
127 x 174 x 12 cm
2019
《時間風景》以詩意化的空間場域呈現,那些似曾相似的風景,隱約在作品柵欄縫隙間看見,呈現自然與人工的和諧狀態。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鐵 / Iron
58 x 29 x 25 cm
2019
“物的靈魂”系列。萬物有靈,就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做出它們靈魂抽離的样子。其實這一系列也是我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内在的亮度、内在的引力、内在的空虚……
樟木 / Camphor wood
砂 / Sand
55 x 19 x 15 cm
2020
佛家語: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 「生住異滅」;這些古沉木因緣傾倒枯萎而深埋,本隨時間風化蟲食乃至消逝,卻在千年後被人們挖掘甚至收藏雕刻。好似人們的生命樂章雖有高潮、亦有低盪無法預測,如此的「無常遂是有常」的變化,引起了作者對時間軌跡與木材質自然生命過程的關注,進而發展出風化木系列的創作。
樟木 / Camphor wood
48 x 30 x 30 cm
2020
早先我的雕塑作品多注重量體與強調造形平滑順暢的線條;近年則因生活的轉變,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轉向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而始終堅持不懈的是對材質本質的探索,不斷挑戰木材質在雕塑與空間的本質為何?不斷提出質疑與再定義,包含事物為何存在?萬事萬物存在空間中必有其意義,我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
樟木 / Camphor wood
96 x 45 x 40 cm
2018
《時間風景》以詩意化的空間場域呈現,那些似曾相似的風景,隱約在作品柵欄縫隙間看見,呈現自然與人工的和諧狀態。事物狀態在不經意地呈現,從中領略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細微脈動;期待喚起觀者學習尊重環境中的每種意象、順承自然與生命過程中的每種經歷,細細品味那時間積累沉澱後最澄澈的風景。
樟木 / Camphor wood
93 x 38 x 25 cm
2014
選擇以理性簡化的造型,創造被包裹的幾何方體與塊面,感性地描述作者內心創作的心靈居所,這也是我持續追求「雕塑實體空間轉換成一種視覺影響心理的內部空間」之表現;作品包覆外在的特徵,隱約成為透露內在形體的線索,進而引導觀者對於內在空間的想像。
桂蘭木 / Mersawa
43 x 45 x 25 cm
2014
選擇以理性簡化的造型,創造被包裹的幾何方體與塊面,感性地描述作者內心創作的心靈居所,這也是我持續追求「雕塑實體空間轉換成一種視覺影響心理的內部空間」之表現;作品包覆外在的特徵,隱約成為透露內在形體的線索,進而引導觀者對於內在空間的想像。
樟木 / Camphor wood
57 x 52 x 20 cm
2019
《時光皺褶》系列作品是作者思考木材質與表現物之間的關係,造形主軸的「紙」是書寫情感、紀錄事項的物件,為文化傳遞、知識延續的載體,往往被人隨手一揉丟到回收筒。但作者將它再撿起打開時,那樹枝狀的分布、皺褶的紋路,彷彿一整座森林的景致躍然浮現;那是一種被時間、被記憶層層疊疊反覆積累的生命力,作品名稱《時光皺褶》慨然而生。而每一件作品以自動性表現的揉紙團為本,再順應木頭有機造形進而發展,反映作者內心對於人生「順勢而為而有所不為」的感悟體會。
創作者的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生活。我回首生命中每一種經歷、每一段時間片刻,都有值得再三回味的風景。藉著幾次出國駐村創作的機會,雕刻過千年古沉木、黃花梨木與橡木,皆是埋沉在土裡或海裡三、五千年的樹木。那種隨時間刻印在木頭上的風化印記、自然有機的美,令人驚艷;木頭以陽光、雨水和空氣為養分,靜靜默默與千年作伴,是一種天地共養的大美,令人相信生命自有出路。
早先我的雕塑作品多注重量體與強調造形平滑順暢的線條;近年則因生活的轉變,內心嚮往放鬆的輕盈感與欣賞古沉木風化的質感,遂創作上逐漸轉向將木材挖空、鏤空,減輕材質重量。而始終堅持不懈的是對材質本質的探索,不斷挑戰木材質在雕塑與空間的本質為何?不斷提出質疑與再定義,包含事物為何存在?萬事萬物存在空間中必有其意義,我從人、自然、日常事物、空間、材質等各方面去探討。並透過長時間的心力與勞力投注雕刻中,揣摩自然風化的有機線條,將人為的手感隱沒在其中,在人為與無為之間,模糊了界限,對於豐富性的探索所作的嘗試。
1980 生於彰化縣二水鄉,現居二水
2017 羅馬尼亞藝術創作營PULZUS Art Camp, Odorheiu Secuiesc, Romania
2017-2019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兼任講師
2016 國際木雕交流展-藝術家駐村,三義木雕博物館,苗栗
2015-2013 三義木雕博物館木雕薪傳創作營 授課教師
2013 故宮南院願景館駐村個展「窺藝本色」,嘉義
2009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
200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2016 第三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 銀獎
2016 2016南瀛獎立體造型類 首獎
2014 第二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 銀獎
2013 第五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木雕進士
2012 第十三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1 第十二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全興獎
2011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 第一名
2010 大雪山國際漂流木藝術節創作比賽 第一名及優選
2009 第十三屆裕隆木雕創新獎 金質獎
2008 第十二屆裕隆木雕創新獎 優選
2006 第十屆裕隆木雕金質獎 校園新人獎
2024「木之靈 生之華 An Ode To Life By Dryads」,富貴三義美術館,苗栗
2023「亞洲新型態個展藝術博覽會 Art Solo」,金禧美術,台北
2022 董旻晋個展,三義木雕博物館,苗栗
2021「流動中的禪 Flow」,富貴三義美術館,苗栗
2019「時光刻痕」,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桃園
2017「年輪迷宮.心發現」,嘉義文化集會所,嘉義
2017「時時.希諾奇」,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彩雲藝術空間,臺北
2015「皮相構思」,弘光科技大學藝術中心,臺中
2015「裂縫—內在空間的無限延伸」,富貴陶園&富貴三義,新北&苗栗
2014「靈與自然的延續」張富峻與董旻晋雙個展,新思惟人文空間,高雄
2013「關係之外」,富貴陶園&富貴三義,新北&苗栗
2013 在“un”與「非」之間,東門美術館,臺南
2011「內在真實」,金禧美術,臺中
2009「小童與好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荒山劇場,臺北
2017《變動的組構02》、《交錯的木板》,麗寶藝術基金會典藏
2017《Invisible》, Haaz Rezso Muzeum, Odorheiu Secuiesc, Romania
2016《空無一物》,第三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麗寶藝術基金會典藏
2016《皮相構思—人》,2016南瀛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典藏
2015《皮相構思—小黑》,2015BenQ國際雕塑創作營,明基友達基金會典藏
2014《方圓之間—過去現在未來》,第二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麗寶藝術基金會典藏
2013《空間樣態》,第一屆藝術銀行計畫,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2013《非》,第五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中國工藝美術城典藏
2013《森林的記憶》,阿里山沼平火車站木雕公共藝術設置,林務局嘉義林管處
2012《恐懼》,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典藏
2012《關係》,第一屆麗寶雕塑新人獎,麗寶藝術基金會典藏
2012《紙上隨想》,彰化縣文化局典藏
2011《森林中的變動與包容》,國際木雕創作競賽,三義木雕博物館典藏
2011《新孤獨》,國立臺灣美術館「100年度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典藏
2011《內在層次》,第十二屆磺溪美展,財團法人全興文教基金會典藏
2010《Self-Portrait》,國立臺灣美術館「99年度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典藏
2009《內在的騷動》第十三屆裕隆木雕創新獎 金質獎,裕隆汽車典藏
2008《給彼此空間》,2008國際木雕創作營,三義木雕博物館 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