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gutsuchi
焰土
2025 5.03 — 6.15
日本柴燒藝術的當代詩篇
三人聯展
The Poetry of Japanese Wood-Fired Ceramics Group Artwork Exhibition
參展藝術家:古谷和也 馬場隆志 新學
鶯歌富貴美術館
FUGUEI Art Museum Yingge Branch


1
1
1
1
柴燒藝術的魅力,源於火焰與泥土在漫長燒製過程中自然交織出的痕跡︒落灰與火痕,承載著時間的累積與技法的淬煉,如同瞬間凝結的永恆詩篇,蘊含著柴燒作品的生命故事︒本次展覽以日本伊賀︑信樂︑備前三大柴燒的創作者作品為主題,通過各地作品中獨具特色的火光與陶土質感,展現創作者在技法表達上的異與同,同時也突顯創作者對傳統柴燒的深刻理解與新的詮釋︒火焰在泥土間留下的每一道痕跡,皆傳遞著對自然︑傳統與工藝的敬意,也映射出這三種技藝在核心呈現上的多樣之美︒然而,展覽同時也聚焦於新世代創作者對柴燒的重新詮釋;他們以傳統為根基,融入現代的思考與個人風格的表達,在火與土之間探索新的可能性,讓傳統與現代彼此碰撞︑對話︑交融,而最終綻放出和諧的藝術光彩︒
透過這些多元而層次豐富的作品,引領觀者感受柴燒藝術多層次的韻味,並一同見證當代日本柴燒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探索之間的豐富樣貌 與當代語彙和現境︒
陶瓷 / Ceramic
22 x 22 x 25 cm
2025
陶瓷 / Ceramic
33 x 33 x 32 cm
2025
陶瓷 / Ceramic
15 x 15 x 30 cm
2025
古伊賀胎色相較淡薄而讓表面色澤含蘊意境,土質堅固厚重耐火性更高,有著造型缺損或歪斜且豪放的美感。新學便利用伊賀土黏性強而易於成形的特長,將十分柔軟的實心土團以雕塑削去的方式,來決定器物的造型,且施以鎬技法,將作品刻出稜線的裝飾。日本「鎬(shinogi)」與「刳り貫き(Kurinuki)」兩種獨自的成形技法,一刀一刀倚賴著作家在製作時,瞬間決定的經驗與能力,反映真實的內在無形成為有形的過程,看似大膽的切割卻蘊含著細膩的思維,將力道表現自然而柔和穩重。
陶瓷 / Ceramic
11 x 11 x 27 cm (L)
11 x 11 x 25 cm (R)
2025
六大古窯之一的備前燒,是唯一自始至今以無釉燒締為特色的柴燒,堅持追求土與火的韻味與景色。馬場隆志出生於備前,在東京藝術大學學習雕塑後,回到家鄉與父親學習柴燒。對土與火的真誠執著是從他父親身上所領會的創作本質。使造型與釉色相輔的自然無作,更在器物創作上,結合自己對於色澤的感性。以備前的伊部手技法,研究出具有深厚重金屬質感的「黑備前」,以及在窯火口前方數量少而珍貴的「窯變蒼」,具有一猶未盡的獨特吸引力。
陶瓷 / Ceramic
58 x 12 x 17 cm
2025
陶瓷 / Ceramic
12 x 12 x 8 cm
2025
六大古窯之一的備前燒,是唯一自始至今以無釉燒締為特色的柴燒,堅持追求土與火的韻味與景色。馬場隆志出生於備前,在東京藝術大學學習雕塑後,回到家鄉與父親學習柴燒。對土與火的真誠執著是從他父親身上所領會的創作本質。使造型與釉色相輔的自然無作,更在器物創作上,結合自己對於色澤的感性。以備前的伊部手技法,研究出具有深厚重金屬質感的「黑備前」,以及在窯火口前方數量少而珍貴的「窯變蒼」,具有一猶未盡的獨特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