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k, Clank, and Clang
錚・錚
2025 05.30 — 07.13
台灣金工創作聯展
Forged Voices of Strength and Spirit in Taiwanese Metalwork
參展藝術家:王以安 王安琪 王意婷 江枚芳 江郁航 林耕弘 陳亭君 陳逸 曾永玲 曾昱 黃照津 葉昱志 趙丹綺 趙永惠 廖珮婷 鄭芝琳 謝毅弘 闕承慧
富貴三義美術館
FUGUEI Art Museum Sanyi Branch


1
1
1
1
台灣金工創作自80年代萌芽以來,歷經數十年發展,初期深受西方金工教育的啟發,逐步由傳統裝飾工藝轉向強調觀念與形式的當代藝術表現。90年代之後隨著多所大專院校陸續設立金工相關科系,培育出一批批具專業技術與創作思維的金工創作者,使作品風格與題材日益多元。進入2000年,展覽平台與工藝競賽興盛,推動金工創作走入大眾視野,擴大與社會的連結。近年來,創作者更關注台灣在地文化、自然材料與社會議題,將個人經驗與精神價值融入作品,呈現出深具本土特色與國際視野的當代金工風貌。
策展人-趙丹綺
「錚 · 錚-台灣金工創作聯展」是集結橫跨三個世代的創作者,「錚」象徵金屬敲擊時的清亮聲響,「錚錚」也喻示創作者的堅定、剛強的創作精神。此次展覽是以金工創作的三個面相,當代首飾、實用器物及雕塑物件,來呈現台灣當代金工創作的多元面貌,不僅是理念、材質與技術的展現,更是世代間對話與彼此砥礪的成果。
820銀 / 820 Silver
999銀 / 999 Silver
黑檀 / Ebony
蛇紋石化橄欖岩 / Sepentinized dunite
紫心木 / Peltogyne
16.5 x 10 x 13 cm (壺)
36 x 26.5 x 5 cm (壺承)
作品延續以往的木質銀器的創作理念,以鍛敲的鎚擊,磨練心志傾注精神,繼而藉由皺縮技法,製作出自然肌理,宛如歲月與時間留下皺摺痕跡。
銀 / Silver
5 x 5 x 8 cm
20cc的快樂源自於作者喜歡與朋友共飲一杯自身的嗜好。作者試圖在5毫米的杯身厚度中,以實體幾何線段構成立體圖紋並藉由高低層次產生肌理,進而藉由觸摸而產生手感,同時在視覺上表現出鏤空與繁複的數學或科幻的意象。
銀 / Silver
鐵 / Iron
15.5 x 7 x 3.5 cm
紅銅 / Copper
不鏽鋼 / Stainless Steel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16 x 16 x 6.7 cm
奶奶過世後,我翻閱她留下的國語作業簿,封面已變成低彩度綠色,上面有幾個被蟲蛀過的孔洞。我將原本生字簿裡完整的段落字句,單獨抽離文字,轉化為紅銅片上的模糊起伏線條,將文字各自獨立呈現。透過銅片與鏡面不鏽鋼縫合,鏡面反光的光影與文字之間形成的附著關係,猶如初次翻開生字簿所產生的牽絆,將虛實與深層記憶彼此裝訂。而銅片上的洞口,則是作為連接兩種異空間的接口,開啟記憶往返的連結。
紅銅 / Copper
黃銅 / Brass
複合媒材 / Mixed Media
45 x 80 x 8.5 cm
我被看似不起眼的蕨類植物深深吸引。它們的葉片形態與孢子排列方式千變萬化,彷彿一首流動的變奏曲,在相似的節奏中不斷變化。這種有機的秩序與無窮的變化,讓我渴望將它們的自然之美珍藏起來,引導觀者重新審視這些看似微小而尋常、卻蘊含豐富生命力的植物,感受它們在細微之處流露出的詩意與韻律。
紅銅 / Copper
40 x 40 x 50 cm
博物館裡的文物,是否在夜深人靜時調皮的扭動身形,變成我們從沒想過的樣子?器物宛如人形,優雅的膽瓶與魁武的梅瓶,彷彿雌雄異體,兩者的形廓在琳瑯滿目的文物中令我著迷。靜觀兩者,想像其舞動的形姿,繪下我對輪廓的想像,藉由鍛敲技法將其表現。
銀 / Silver
金箔 / Gold Foil
琺瑯 / Enamel
8 x 6 x 2.5 cm
以祈願傳達對未來的期盼與精神寄託,也承載著信仰與人類美好願望之間深刻的連結。靈感源自台灣文化中的象徵意,透過雙關修辭,傳達精神性的力量,系列作品中以蝴蝶(蝴)與福氣(福),蓮花(蓮)與連結(連),象徵富貴與延續的意象,透過琺瑯的白與鉛墨的繪,表達另一種隱身轉譯象徵美好的預兆。
銀 / Silver
5 x 8 x 1.5 cm
護身符的佩戴,總讓人感受到神明的貼身庇佑,彷彿有一份安定隨身同行,使日子更順遂、心裡更平靜。在這件作品中,我取用「袋裝香火」的概念作為靈感來源。開放式的袋口,象徵我們隨時張開心念,向四方收納福氣與好運,讓祈願不止於一刻,而是持續地流動與累積。
銀 / Silver
藤 / Rattan
11.8 x 6.8 x 6.6 cm
作品延續山海微觀系列,透過鎚鍛的紋理以及金屬皺摺的塊面,描寫微觀的山海意象。每件作品在創作初期,會想一個關鍵字,賦予該作品一個個性。隨著個性的骨架,自由的發展器物的造型,器型以傳統壺形作為基礎發展變體,創作各式當代的銀器,展出內容包含茶、酒及咖啡器皿。
銀 / Silver
黃銅 / Brass
漆 / Lacquer
53 x 35 x 24 cm
紅銅 / Copper
黃銅 / Brass
21 x 12 x 10 cm (L)
26 x 10 x 12 cm (R)
銀 / Silver
黃銅 / Brass
玉石 / Jade
12 x 11 x 15 cm
銀 / Silver
紅銅 / Copper
14 x 13 x 14.5 cm (L)
11.5 x 12.5 x 17 cm (M)
10.5 x 11.5 x 18 cm (R)
《 C001 》是我進入研究所後的第一組作品,像是一場創作之路的召喚儀式。那段時間,我單純地追問:「我喜歡什麼?」並嘗試用最渴望的技法與形式,創造出貼近內心的器物。在化學染色的實驗中,金屬意外被腐蝕穿透,光從裂縫中透出,如神聖的提示。這讓我明白:當我真實地面對自己,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作品描述一個架空世界中的考古發現。在大量出土的文物當中,有三件神秘的物件引起了考古團隊的注意。這些物件表面佈滿未知符號,具有明顯的動物特徵。研究人員推測其為鳥形容器,可能為古代用於祭祀的禮器,是先民試圖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銀 / Silver
不鏽鋼 / Stainless Steel
13 x 9 x 8 cm
系列作品以方圓形態做為壺體發想基礎。鍛敲過程從圓器形轉化,漸變為方圓。壺嘴、鈕及把手隨壺形而生,逐步建構完成。表面質感是一種抽離當下情緒,經年累積而成的形象。
紅銅 / Copper
琺瑯 / Enamel
9 x 8 x 5.5 cm
紅銅 / Copper
16.5 x 16.5 x 19 cm
透過「抄襲自己的作品」以同一樣態的器型重複自我抄襲,表達內心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將成長變化運用金屬堆疊手法詮釋自身對於的金工執著。每個樣態皆代表著一個學習階段,付出後所得到的成果。經由歷練,如同將一張白紙揮灑堆疊出非凡色彩,在每回的抄襲過程感受自身的成長變化,最後發現原來的狀態早已不復存在。
鋁 / Aluminum
不銹鋼 / Stainless Steel
57 x 15 x 2 cm
長年專注於金工的首飾與空間物件,特別是鋁的研究。著力於鋁陽極染繪工藝和建構方式,並於此擁有兩項專利技術。作品多以片狀和線條組合而成,表現萬物在時空輪轉之中,無所差別的生存本質。
820銀 / 820 Silver
999銀 / 999 Silver
黑檀 / Ebony
方沸石玄武岩 / Analcite Dolerite
紅酸枝 / 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18.5 x 11 x 12 cm (壺)
35.5 x 29.5 x 5 cm (壺承)
作品延續以往的木質銀器的創作理念,以鍛敲的鎚擊,磨練心志傾注精神,繼而藉由皺縮技法,製作出自然肌理,宛如歲月與時間留下皺摺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