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 / Bronze
37 x 14 x 64 cm
8
2014
以往做雕塑都是用外形去建構形體,現在從形體去切割、穿透、或圍繞形成空間,不只是存在於空間,本身就是空間;讓空間滲透進到形體裡,不全是密閉幽暗的黑世界;虛實對應。以女體婷立姿態的造型表現,如即將盛開含苞花朵,經由穿透的形體、分割的形式,像是即將蹦開的線條;讓作品由內而外產生連結,創作的形式就不只是外在單一的思考,呼應內外的造型,有更不一樣的空間感。
青銅 / Bronze
15 x 15 x 38 cm
12
2008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17 x 25 x 35 cm
12
2008
一個雕塑家創作一件好的作品,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作品必須回到時間、空間裡,用歲月去完成,揉合雕塑家個人之氣,回歸一個「物」的本位與尊嚴。如此作品巔峰之時,也是作品走向舊蝕風化成「物」的回歸。
青銅 / Bronze
38 x 27 x 77 cm
8
2011
隨著風自由自在地飛鳥,總是讓人類非常羨慕,用少女的姿態,輕鬆的衣著,隨風飛舞的頭髮,表達身處大自然的崖上,迎面而來的風,自由飛翔的鳥,情境總讓人心曠神怡,心也隨之飛揚。
青銅 / Bronze
42 x 24 x 62 cm
8
2019
一個雕塑家創作一件好的作品,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作品必須回到時間、空間裡,用歲月去完成,揉合雕塑家個人之氣,回歸一個「物」的本位與尊嚴。如此作品巔峰之時,也是作品走向舊蝕風化成「物」的回歸。
不鏽鋼 / Stainless Steel
47 x 33 x 24 cm
12
2020
牛的前腳、肩膀為支撐身體與勞動力量,造形像鉚釘、石柱穩穩固固的支撐著來至於身體及工作的重量。傳達我們對牛的印象和情感。
當雕塑品被創作完成,則作品本身就是「物」的形成,它也與萬物一樣
青銅 / Bronze
30 x 16 x 32 cm
18
2003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12 x 12 x 55 cm
12
2013
手有著造物者的精緻,實踐創造想像的可能,有女人的纖細優美,這是男性的力與勁。著力於用心之點,預告即將啓動的雄心,表明不偏不倚的篤定。
青銅 / Bronze
24 x 24 x 110 cm
8
2019
人生的一切是互為機緣,必有相生相滅;困頓苦惱皆在於執著,成事必也在於執,無礙智慧就是大自在的放,也是圓融空慧的收。塵世間的種種,如同帶著太多的雜質,混亂的風與水,經由靜置、冷靜,所有的東西會往下落定、沈澱,風與水又回到通透、清晰往上飄浮、昇起 無礙自在。
青銅 / Bronze
63 x 16 x 60 cm
18
2003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48 x 45 x 66 cm
18
2006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47 x 26 x 43 cm
8
2019
一個雕塑家創作一件好的作品,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作品必須回到時間、空間裡,用歲月去完成,揉合雕塑家個人之氣,回歸一個「物」的本位與尊嚴。如此作品巔峰之時,也是作品走向舊蝕風化成「物」的回歸。
青銅 / Bronze
51 x 19 x 90 cm
6
1994
青銅 / Bronze
19 x 10 x 33 cm
15
2002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54 x 20 x 22 cm
15
1999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27 x 14 x 59 cm
18
2004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23 x 12 x 79 cm
18
2004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19 x 9 x 45 cm
12
2019
一個雕塑家創作一件好的作品,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作品必須回到時間、空間裡,用歲月去完成,揉合雕塑家個人之氣,回歸一個「物」的本位與尊嚴。如此作品巔峰之時,也是作品走向舊蝕風化成「物」的回歸。
青銅 / Bronze
41 x 29 x 16 cm
15
2003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24 x 15 x 80 cm
12
2009
來到幽靜宜人的自然環境,心靜下來,內心身體很容易就像透析般地打開:可以聞到風、樹、泥土、草的氣味,用女體表現在大自然裡打開自己的心胸,讓身體心去讀環境,也讓自己的心與身,問聞環境,也問自己⋯⋯
青銅 / Bronze
25 x 18 x 61 cm
2006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34 x 20 x 62 cm
2000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青銅 / Bronze
17 x 18 x 34 cm
10
2003
擬創作追求超乎肉體的青春、完美、年齡⋯⋯等,不只是女體的姿勢、形態,是經雕塑表現後的量體、肌理與空間對應,是屬於雕塑追求的範疇。一種從寫實進入的經營,又企圖從人心深處滲出的創作意象。從寫實著手,卻努力超越寫實思維,過程是一步步的探索、一寸寸塑造、一面面的構築,是時間、空間的建築與自我對話。
從個人性格的認知與自身感性領域的對話,敘發對人和生活上的感觸;追求雕塑獨立性美感與屬於雕塑的氣勢。
理念上試著將創作朝向回歸「物」的過程呈現;將人體由靈魂的「工具」物化與萬物同等;則人、石、木⋯⋯等萬物的「形」、「意」都可以入項在個人雕塑裡。
一個雕塑家創作一件好的作品,不是發明而是發現。作品必須回到時間、空間裡,用歲月去完成,揉合雕塑家個人之氣,回歸一個「物」的本位與尊嚴。如此作品巔峰之時,也是作品走向舊蝕風化成「物」的回歸。萬物同等,是生態、是循環。
1959 生於臺灣宜蘭縣
1981 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科
1983-1989 應聘國立藝專雕塑科助教
1986 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資格
1990 國立藝專傑出校友
2008-201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兼任講師
1980 台陽美展|金牌獎
1984 全省美展 /「張老師」|縣府獎
1985 全省美展 /「馬路施工中」|首獎
全國美展 /「災難」|佳作
1986 全省美展 /「魚穫上市」|首獎
1989 九族文化村 /「山」|收藏獎
1990 大聖創作 /「五指山下」|優選獎
1991 中華民國 /「空間壓力」|現代雕塑獎
1995 亞細亞現代雕刻會台灣交流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0 鶯歌富貴美術館 個展
2003 宜蘭佛光山蘭陽別院 個展
花蓮石雕創作營雕塑聯展
2005 雕塑與建築的對話 台中現代畫廊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臺灣美術六十年特展」免審查作家 聯展
2006 富貴美術館個展及發行作品專輯
華山文化園區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9 世貿中心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0 亞細亞雕塑協會 2010年福祿壽國際雙年展
2011 台灣省美展免審作家「百藝風華」建國百年台灣美術發展史展覽
2021 富貴美術館 月曆創作聯展
1990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女體」
1991 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獎 /「空間壓力」於台北市立現代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母性」
1993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紅粧」
1996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耕」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佇立」
2003 體委會委託雕塑體育名人楊傳廣先生等身銅像
2009 台南文學館委託製作文學家(郭水潭)(楊逵)紀念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