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陶瓷 / Ceramic
34 x 34 x 23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74.5 x 28 x 12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93.5 x 46 x 10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37 x 37 x 10.5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35 x 35 x 27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101.5 x 30.5 x 10.5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66 x 31.5 x 12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41 x 41 x 11.5 cm
2019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28 x 28 x 17 cm
2021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72 x 30 x 23 cm
2021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陶瓷 / Ceramic
16 x 39 x 42.5 cm
2020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作者巧妙的轉化平凡的景致為憩靜的景色,將我們一貫熟悉的岩壑、山壁寫實濃縮在一定的空間,再以誇張的比例將拱門、階梯等某些建築的元素安排在立體跌宕的作品裡,代入時間長河流逝的證據,在吾人靠近閱覽的時候,因著各細節的發現,不自覺的走進作者為我們架構的場景中,體驗具體而微,遊走於風景中的感受。
因為熱愛大自然與旅行,作者旅途中造訪遺址,總不免想像起千百年前建立在故城之上的房屋、街道與市區,曾經有過的人聲與喧譁,歷經興起到繁盛之後,終有再次成為荒煙蔓草的可能,然而,從一些僅存的斷垣殘壁戶牖階梯等仍可勾勒當時房舍的樣貌,這些房子給彼時的人們提供歸屬及安全感,讓他們安心生活,創造發展美好且足以傳承的事物。當然,年代更迭,時過境遷後也會有新的世代在同一片土地上再次建立新的家園,作品上一棟完整的小屋成為視覺最後停駐的地方,引人深思:生活的延續與自然榮枯的呼吸在節奏上竟如此相似呼應。
城牆造型的作品是建築也是連綿的山巒,其上的方正平台則大器的提供更多的應用可能;有如大宅第的作品在樸實穩重的結構下還有隱藏版的細節可供發掘;掛牆作品有如立體的風景,層疊起伏錯綜排列的隔間變化,可以從多個角度欣賞,得到不同的趣味。
風景裡的房子,總是多了些人在其中的況味;有房子的風景,也為眼前的景色注入豐富的情感。
1958 生於台灣新竹
1980 新竹師專美術科畢業
1982 進入邱煥堂教授陶藝教室習陶
1985 於台北市設立陶藝工作室
1986 第一屆陶藝雙年展 銅牌
1988 第二屆陶藝雙年展 金牌獎,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臺灣
1989 台北縣美展陶藝類 第一名
1991 第四屆陶藝雙年展 銅牌獎
1992 國際陶藝邀請展 銀牌獎,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臺灣
1995 第六屆陶藝雙年展 典藏
1997 新竹縣美展榮獲新美獎
1985 國際陶藝邀請展 / 台北市美術館
1987 新造形陶藝特展 / 台北市美術館
1988 中華民國當代陶瓷展 比利時、西德巡迴展 / 文建會
1989 當代陶藝展 / 台北市美術館 中華民國當代陶藝美術展 / 史博館
1990 第三屆陶藝雙年展邀請展出 / 史博館
1993 第五屆陶藝雙年展邀請展出 / 史博館
1994 中華民國陶瓷博覽展 / 文建會 巴黎台北文化中心陶展 / 文建會
1999 紐約台北文化中心陶展 / 高美館
2000 靜謐之美個展 鶯歌富貴美術館 (畫冊出版)
2003 李澤藩美術館邀請個展
2004 藍染系列個展 富貴陶園藝0廊 (畫冊出版)
2020 有房子的風景系列個展 富貴三義美術館 鶯歌富貴美術館
1988 第二屆陶藝雙年展得獎作品 /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989 歷史博物館 台北縣美展得獎作品 / 北縣文化中心典藏
1991 第四屆陶藝雙年展得獎作品 /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992 台北市立美術館 國際陶藝邀請展得獎作品 /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995 台中省立美術館 第六屆陶藝雙年展得獎作品 /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996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7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999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台中省立美術館
2000 高雄市立美術館 台中省立美術館
2001 地景,鶯歌陶瓷博物館,新北市,臺灣
2005 藍染系列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