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陶瓷 / Ceramic
49 x 29 x 20 cm
2022
相較於無限可能性的「花」,「器」是不變的,但卻需要在「未完整」的狀態下強制結束,只能期許空缺的部分能被適當的填補,「器」與「花」的創作者皆必須面對自身以外的部分。
陶瓷 / Ceramic
46 x 27 x 20 cm
2023
相較於無限可能性的「花」,「器」是不變的,但卻需要在「未完整」的狀態下強制結束,只能期許空缺的部分能被適當的填補,「器」與「花」的創作者皆必須面對自身以外的部分。
陶瓷 / Ceramic
檜木 / Cypress
89 x 28 x 16 cm
2018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Various Dimensions
2021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檜木 / Cypress
2014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檜木 / Cypress
51 x 40 x 9 cm
2013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2014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35 x 19 x 10 cm
2012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鐵 / Iron
2014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檜木 / Cypress
77 x 23 x 17 cm
2013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多種尺寸
Various Dimensions
2019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35 x 35 x 18 cm
2013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2012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20 x 15 x 17 cm
2013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檜木 / Cypress
2014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陶瓷 / Ceramic
39 x 21 x 16 cm
2014
在透過實用器皿的創作過程中,嘗試釐清「應用」、「物件」與「功能性」等概念,並在探討藝術與設計關聯性的思考過程中,進一步尋找自我創作的定位;而在實體創作發展上,嘗試從「龕」與「凹間」所感受到的「神聖」、「儀式」、「侷限」等特質,轉化到作品的形式中,企圖傳達當代陶瓷工藝處於藝術與設計兩極中的尷尬窘境,並嘗試拓展實用物件在形態表現上的可能性,思考當代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方柏欽仍舊利用高溫陶土與瓷土在材質屬性的差異特色,達成衝突的視覺效果,也藉此來延伸出隱喻的象徵意涵。「安置」對一件作品來說,除了具有一種崇敬愛惜的意味之外,也藉此來創造出實用功能之外可被觀看的延伸想像。方柏欽就在傳統與創新,粗糙與滑潤,以及實用與展示之間,透過衝突來創造藝術美感之外的矛盾、挑戰、逸趣和特色。在看似不規則中有方圓的包容,在看似質樸粗糙的表面裡有光華亮澤的延伸和附加,在實用創新的功能中帶來觀賞與典藏的價值,在純粹的務實操作中更有看似簡單的複雜意念與超越。一方面他嘗試擺脫社會價值認同中的侷限與束縛,一方面又期待在觀賞者的認同下有理解與體諒。從陶瓷器融合搭配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溫潤的青瓷柔和,大自然的樸質氣息,以及創作者用心的生活巧思和安排。
方柏欽認為自己不侷限在藝術家或工藝師的框架當中,而是從本質和初衷的理念出發,結合造形與實用機能的適切配合,不僅具觀賞價值,更落實在使用功能上的順暢感和便利性,同時也兼顧視覺與觸覺的雙重細膩及感受,進而重新追溯陶瓷創造的存在意義,更在當代工藝中保留最基本的價值和初衷。
他的作品在求變中追求不變的價值,又在不變的堅持中找尋創新的方式與生活連結的方法。尤其是對功能性的不假外求,並非為了藝術而犧牲實用性,也非為了實用性而妥協使用上的順暢與便利。簡而言之,個人自我的觀照不應建立在迎合他人或趨勢的潮流中。在功能性上,好不好用其實很主觀,但或許使用上的不便或必須小心翼翼地呵護,也是另一種特色與價值創造上的提示。
2018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應用藝術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2015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藝課程講師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2014 美國內華達州Sierra Nevada College 工作營/ 演講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藝課程講師
2006 澳大利亞 新南威爾斯州 雪梨大學 藝術學院 工作營 / 演講
2004-2007 澳大利亞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 藝術創作博士 (D.F.A. Doctor of Fine Art) 主修陶瓷
2001 美國 密蘇里州Ozarks學院 駐校陶藝教師 暨 駐校藝術家
1999-2002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 應用藝術研究所 藝術創作碩士 (M.F.A. Master of Fine Art) 主修陶瓷
1995-1999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 工藝學系 藝術創作學士 陶瓷組 畢業
2012「2012第四屆臺灣金壺獎陶藝設計競賽展」 佳作獎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第1屆新北市陶藝獎」 入選
2008 工藝之夢2008台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入選
第一屆台灣金壺獎陶藝設計競賽 銅獎
2007 第五屆台北陶藝獎 藝術創作獎 首獎
2006 第三屆台灣陶瓷金質獎 生活餐具競賽展 餐具組 銀獎
第三屆台灣陶瓷金質獎 生活餐具競賽展 單品 優選獎
2005 澳大利亞 昆士蘭州 國際黃金海岸陶瓷藝術獎 入選
澳大利亞 塔斯馬尼亞州 Hobart市藝術獎 入選
2002 第一屆台灣陶瓷金質獎 生活茶具競賽展 金獎
91年南瀛獎暨第16屆南瀛美展 優選
2000 2000年中華民國國際陶藝雙年展 入選
第八屆台灣工藝競賽 入選
1998 八十八年陶瓷金鶯獎 入選獎
和成文教基金會八十七學年度 獎學金
2014 中國佛山石灣陶瓷博物館
2007 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6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2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16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6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評審委員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105年度宜蘭獎」評審委員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6陶藝新銳獎」提名委員
2015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屆臺灣青年陶藝獎暨雙年展」評審委員
2014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015全國生肖陶藝競賽展」評審委員
苗栗縣政府文化局「2014苗栗陶藝獎」學生組競賽評審委員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4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評審委員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4德國馬約利卡陶器廠(Majolika Keramik Manufaktur Karlsruhe)駐村交換專案」評選委員
2013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屆臺灣青年陶藝獎暨雙年展」評審委員
2010 第四屆 法藍瓷杯陶瓷設計大賽 複賽評審
2009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福虎生風-全國生肖陶藝競賽展」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