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樟木 / Camphor Wood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94 x 40 x 108 cm
2024
我選擇以更多隨性並感性的刀法去呈現出土地柔軟且多變的面貌,相較於建築多以機械處理的銳利線條,建築在這系列多以方形、圓形等幾何造型出現,透過這樣的圖形,將人工產物中常見的無機線條比喻為人類文明製作出的產物,在我個人的創作語彙中,常以相對的表現方法或形式來處理作品所呈現的畫面,在這系列中也不例外,利用建築與動物、人為與自然、理性與感性,作為畫面與內容的相對性。
樟木 / Comphor Wood
銅箔 / Copper Foil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41 x 24 x 38 cm
2025
回顧生活,自己不斷的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打轉,不論是人造的自然還是被自然所破壞的人工建築,在我的眼中,或許自然與人造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相互結合,透過動物的形象表現自然的柔和及變動,而動物身上幾何圖形與榫卯痕跡則是人參與自然的一種敘述。木材在我生活中,有不同的形式出現,不論是樹木還是已經處理過的材料,在我想像中,自身雕鑿木頭的過程,也是人介入自然的一種行為,並透過不同的技法模擬建物立於自然中的樣子,以此呈現關於自己的想像與創作。
松木 / Pine
胡桃木 / Walnut
南洋杉 / Araucaria
金箔 / Gold Foil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113 x 42 x 25 cm
2025
回顧生活,自己不斷的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打轉,不論是人造的自然還是被自然所破壞的人工建築,在我的眼中,或許自然與人造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相互結合,透過動物的形象表現自然的柔和及變動,而動物身上幾何圖形與榫卯痕跡則是人參與自然的一種敘述。木材在我生活中,有不同的形式出現,不論是樹木還是已經處理過的材料,在我想像中,自身雕鑿木頭的過程,也是人介入自然的一種行為,並透過不同的技法模擬建物立於自然中的樣子,以此呈現關於自己的想像與創作。
樟木 / Comphor Wood
銅箔 / Copper Foil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45 x 18 x 22 cm
2025
回顧生活,自己不斷的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打轉,不論是人造的自然還是被自然所破壞的人工建築,在我的眼中,或許自然與人造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相互結合,透過動物的形象表現自然的柔和及變動,而動物身上幾何圖形與榫卯痕跡則是人參與自然的一種敘述。木材在我生活中,有不同的形式出現,不論是樹木還是已經處理過的材料,在我想像中,自身雕鑿木頭的過程,也是人介入自然的一種行為,並透過不同的技法模擬建物立於自然中的樣子,以此呈現關於自己的想像與創作。
樟木 / Comphor Wood
胡桃木 / Walnut
南洋杉 / Araucaria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17 x 18 x 54 cm
2024
回顧生活,自己不斷的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打轉,不論是人造的自然還是被自然所破壞的人工建築,在我的眼中,或許自然與人造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相互結合,透過動物的形象表現自然的柔和及變動,而動物身上幾何圖形與榫卯痕跡則是人參與自然的一種敘述。木材在我生活中,有不同的形式出現,不論是樹木還是已經處理過的材料,在我想像中,自身雕鑿木頭的過程,也是人介入自然的一種行為,並透過不同的技法模擬建物立於自然中的樣子,以此呈現關於自己的想像與創作。
樟木 / Comphor Wood
銅箔 / Copper Foil
金箔 / Gold Foil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42 x 11 x 23.5 cm
2025
回顧生活,自己不斷的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打轉,不論是人造的自然還是被自然所破壞的人工建築,在我的眼中,或許自然與人造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相互結合,透過動物的形象表現自然的柔和及變動,而動物身上幾何圖形與榫卯痕跡則是人參與自然的一種敘述。木材在我生活中,有不同的形式出現,不論是樹木還是已經處理過的材料,在我想像中,自身雕鑿木頭的過程,也是人介入自然的一種行為,並透過不同的技法模擬建物立於自然中的樣子,以此呈現關於自己的想像與創作。
烏心石 / Formosan Michelia
南洋杉 / Araucaria
胡桃木 / Walnut
銅箔 / Copper Foil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55 x 13 x 24 cm
2025
回顧生活,自己不斷的在自然與人工的環境中打轉,不論是人造的自然還是被自然所破壞的人工建築,在我的眼中,或許自然與人造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相互結合,透過動物的形象表現自然的柔和及變動,而動物身上幾何圖形與榫卯痕跡則是人參與自然的一種敘述。木材在我生活中,有不同的形式出現,不論是樹木還是已經處理過的材料,在我想像中,自身雕鑿木頭的過程,也是人介入自然的一種行為,並透過不同的技法模擬建物立於自然中的樣子,以此呈現關於自己的想像與創作。
樟木 / Camphor Wood
胡粉 / Gofu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20 x 50 x 43 cm
2023
我選擇以更多隨性並感性的刀法去呈現出土地柔軟且多變的面貌,相較於建築多以機械處理的銳利線條,建築在這系列多以方形、圓形等幾何造型出現,透過這樣的圖形,將人工產物中常見的無機線條比喻為人類文明製作出的產物,在我個人的創作語彙中,常以相對的表現方法或形式來處理作品所呈現的畫面,在這系列中也不例外,利用建築與動物、人為與自然、理性與感性,作為畫面與內容的相對性。
胡桃木 / Walnut
胡粉 / Gofun
樟木 / Camphor Wood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53 x 29 x 47 cm
2021
我選擇以更多隨性並感性的刀法去呈現出土地柔軟且多變的面貌,相較於建築多以機械處理的銳利線條,建築在這系列多以方形、圓形等幾何造型出現,透過這樣的圖形,將人工產物中常見的無機線條比喻為人類文明製作出的產物,在我個人的創作語彙中,常以相對的表現方法或形式來處理作品所呈現的畫面,在這系列中也不例外,利用建築與動物、人為與自然、理性與感性,作為畫面與內容的相對性。
松木 / Pine
胡粉 / Gofun
樟木 / Camphor Wood
樹酯 / Resin
壓克力彩 / Acrylic paint
28 x 17 x 36 cm
2024
我選擇以更多隨性並感性的刀法去呈現出土地柔軟且多變的面貌,相較於建築多以機械處理的銳利線條,建築在這系列多以方形、圓形等幾何造型出現,透過這樣的圖形,將人工產物中常見的無機線條比喻為人類文明製作出的產物,在我個人的創作語彙中,常以相對的表現方法或形式來處理作品所呈現的畫面,在這系列中也不例外,利用建築與動物、人為與自然、理性與感性,作為畫面與內容的相對性。
林安常的創作從注重圖像所呈現出的語彙一直到近期將重點放在材質的處理與表現上,作品內容與形式所造成畫面上的差異性一直是他所關注的焦點,也透過不同的關於凸顯木材質的技法,讓一些傳統常使用的方法能縮小在作品當中,讓畫面能更加接近他所關心的事物,也透過自身的創作反省這片土地上所承載的記憶與痕跡。
創作元素經常以建物與動物做結合,建築物象徵著人的存在,將人為產物所產生出的工整線條與矩形、圓形等造型作為人工在自然地景所留下的痕跡;而動物則象徵著自然中的地貌,如山、海等,以動物生存的環境做為靈感來源,並將動物的身體特徵做不同的改變。
在創作中,動物與建築物做為主要的意象,並以不同方法來呈現,將動物作為土地,以類似蓋房子般的方法從挖地基到讓建物拔地而起的方式,用接近寫實的動物圖像與身上的各種建物做搭配結合,使作品能呈現出超現實般的視覺意象;或是將動物身上不管是紋路、斑點或鱗片轉化為幾何的圖形,也直接將動物的形象做幾何的變形,藉此敘述人與土地緊密關係。
1993 生於臺灣
2015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系 畢業
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所 畢業
2017 宜蘭獎 雕塑類 優選,宜蘭
2017 桃源美展 雕塑類 第一名 桃源獎,桃園
2017 國際三義木雕競賽 入選,苗栗
201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雕塑大展 麗寶雕塑獎,台北
2024「型・態 III 」材質創作聯展 富貴三義美術館,苗栗
2022「生生流轉」台日雕塑展 月臨畫廊,台中
2021「游移中的光景」林安常個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台北
2019「理想居處」林安常個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台北
2018「物 構築」林安常個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台北
2018「異象承載」林安常創作個展 金車文藝中心,台北
2016「雲.想・藝」臺灣木質 金屬雕塑新秀平行展,台北
2015「邊緣人」雕塑聯展 金車藝文中心,台北